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章:O字録查 (第3/5页)
之所以将苹果图案贴上,是有一含意的:话说有一天,国强读过《创世记》,从中得知我们的祖先阿l及夏娃曾偷吃了蛇果,而此乃人类第一次背叛上帝之事,於是,他便将这个苹果图案贴上,以时刻警剔自己要对上帝絶对服从,不能有半点欺诈。而我们就戏称这本电脑为苹果电脑了。」 阿星哦了一声,又说:「这样说明了国强真是一位很坚贞的信徒,他最重视就是忠诚吧!」 李牧师点头:「对,国强是一个很忠实的信徒,还有,他的人生座佑铭为:回复真我,他认为人生在世,与其样样都讲求包装华丽,倒不如面对自己,还复真我的真实感,去切切实实的侍奉主,听从主的话。」 我急了X子,心中想着他们已将话题岔得太远,又打了眼sE,着阿星返回正题来。 李牧师大慨都感到我之意,又有一点不好意,而我见他不好意思,我又更不好意思来。就是这样,李牧师跟我都四目交望,气氛又有少许尴尬,於是,他看一看手表,说:「不好意思,我现在要出席小组会,要先告辞了。你们可先将这些都带回去硏究一下,若有甚麽需要帮忙的,可再联络我。」 只是李牧师不在旁,我们还可能破案? 之後,我们道个谢後,便将这本苹果电脑拿去,带返阿星家作硏究… …事不宜迟,之後阿星和我不停翻查着这些电脑内的字句,发现这都是些歌颂着主的诗句。诗韵很优美,字句很通雅,但我们却无暇欣赏之余,更反被这些诗句弄得满头烟了。 我们翻阅又翻阅,读得累了,我就望着天花,稍作休息一下,惟阿星仍拚命的硏究着。 「在电脑本上,写成的诗句都是一些关於圣经的故事,讲述关於天主、耶稣及属灵的事迹,似乎跟那个“O”字完全扯不上任何关系。」阿星来个小总结。 「真是难以令人明白呢!」我和应着。 正当两颗心都来得有点儿灰之际,这刻,阿星就击起一点余韵来… 「Otto,你过来一看吧!这儿有一篇诗句,我总是看不通的。」 「甚麽呢?」 我见阿星有新发现,我便跑到那电脑面前,探过头去,阿星指着那段诗句,那是这样子的写着: 在这暗黑的夜里,等雨等到我心碎, 等到草儿都离去,先灌水儿莫空虚, 是那错失的措举,诿实你亦有不对, 留下好的酒免退,总算奉主办事去。 我俩对着这段诗句,都显得束手无策,当中甚麽「草儿」、甚麽「酒」,都不知是指甚麽。 终於弄了半天,仍然看不到半点头绪的风景,就连大侦探都投降了,只是难度越高,就越教人来得心痒难熬;於是,我们便决定来一个最原始的解决方法–就是立刻返去问李牧师去! 只是李牧师在旁,我们就能破案吗? 1 *** 《撒母耳记》 「我对推理逻辑还颇有信心,但经文方面的认知却实贫乏得很了!」阿星道:「这篇诗句确实难明,这一趟可需李牧师帮忙一下了。」 「照我所分析,这首诗应是在讲一个人,但到底在讲谁、讲甚麽,就真的拿不住了。」我在说一些人人皆知的道理。 「这个嘛…请等我一下。」李牧师想了一下,便转头返回写字楼,拿出一叠发了h的纸条回来,翻查了一下,思量了一下,阿星和我都不知那叠纸张写了些甚麽。隔了一会,李牧师又道:「嗯,这篇诗句的是在讲一些人物,但不是在讲一个人,而是在讲两个人。」 「两个人!」我惊道,当时,我很想立时知道这两位人物谁属。 「其实,这文是讲述圣经中《撒母耳记》的故事,那是记录了从主前十一世纪中叶,士师秉政时,那无法无天的世代到以sE列王国兴起的过程。当中的两位主要人物包括:祭师撒母耳及扫罗王。」 我听得一头雾水:「原来这文中是有故事作隐藏的,但我就未能看出当中的亁坤了…可否帮忙作诠译一下呢?」 我们一轮问东问西的,李牧师看着苹果电脑的萤幕,翻了翻手中的圣经,不消一会便说:「其实这是全篇都以借喻修辞方法写成的文章,由於描绘手法较间接,所以我们都较难看得懂。」 李牧师实在为之好人,为我的愚笨作了开脱,然後又续解道:「这上卷中是描述当时扫罗王在面对非利士人开战的威胁下,心生恐惧,而未有完全顺服上帝旨意的故事,我会於稍後再就故事的内容作述。」 1 阿星跟我都点着头,聚JiNg会神的听着这个难懂的故事… 李牧帅又特意点明:「在了解此文前,我们须先明白当中的三个名词代入,就是文章内的雨是指祭师撒母耳,草儿是指人民,而水则是燔祭。」 之後,李牧师又很有耐心的跟我们讲解着,我将其之意思作了整理,陈述如下: 文中第一句:在这暗黑的夜里,等雨等到我心碎-我是指扫罗王,雨是指祭师撒母耳。内含之意是指当时扫罗王正奉撒母耳之意,在吉甲等候撒母耳为他们作燔祭;由於等候多时,仍音讯全无,故扫罗王便一时心生恐慌,信心动摇,而心感暗黑及心碎之象; 第二句:等到草儿都离去,先灌水儿莫空虚-草儿是指人民,水儿是指燔祭。内含之意指人民都久等了,见都未获燔祭,遂失去耐X,便离扫罗王而去;而扫罗王见势sE不对,为留住人民,就没有按撒母耳之吩咐,在未等及撒母耳回来前,就擅自作燔祭了。」 第三句:是那错失的措举,诿实你亦有不对-指後来扫罗王虽明知自己未有奉撒母耳之意,实为之不对,但另一方面,他又同时辩称错误并非全在自己。突出了扫罗王的诚意不足。 第四句:留下好的酒免退,总算奉主办事去-那好酒为美好的羊。这一句是指另一件事:当时扫罗王又再未有奉耶和华之意,将所有家禽都杀去,而将肥美的羊儿留下;而他只尊守了部份主的旨意,却认为自己都总算为上主办过事,实为足够。这又显示出扫罗王在心态上之缺失。 其实,这段诗篇是包含上下两卷的,只是我都记不起下卷之内容了,还看看日後可有没有机会跟读者分享吧! 「啊!看来国强的想像力还很不丰富啊!」我听过李牧师之讲解後,就总算对这段文字的意思就明白多了–尽管心中仍留着很多问号。 这刻,连一向信心十足的阿星,其眼神都得渗出了迷网,毕竟,这只是我们大海捞针的,在国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