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我的情人是音乐:按下播放键的8种方式,30年简明听音史 (第2/3页)
的碟贩子却随着CD市场迅速陨落和国家的打压而不得不转战淘宝。在2015年伊朗影片《出租车》中,盘贩躲躲闪闪走街串巷贩卖着盗版光碟,号称你们这些Ga0文艺的都要靠他们,否则什么也看不到。碟贩自己翻录了CD,然后像塞黑sE小广告一样向路人推销专辑。这与当年的我国是何其相似。每个压抑的地方、资讯不发达的地方都有灰sE地带。时至今日,上海闹市区还有功放播着NorahJones、KennyG的小贩,向不懂网络的老年人兜售刻录光盘。 1981年24小时播放音乐录音带的MTV电视台开播是推动声画同步事业大幅前进的主要推手。从此每首流行金曲必备MV。随着已经走入每家每户的彩sE电视机,音乐变得需要目不转睛地去看去观赏。英国导演贾曼认为MV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视频作品的表现力,他迷恋于跟着节奏做超级快速的剪辑。在短短几分钟内可以毫不顾忌剧情,做一次非常纯粹的视觉实验。这看上去更像那些美术馆里的视觉作品。他为TheSmiths、PetShopBoys等着名英国乐队拍摄MV,典型作品b如1986年为TheSmiths拍摄的《TheQueenIsDead》。 很多和他一样尚未在电影圈站稳脚跟的年轻导演也开启了与音乐人互动的全新合作。早年MV导演并不是一个多么高级的工作,也没有针对MV颁发的奖项。如今一些人依然会用“拍得像MV一样”来形容没有剧情推进只会秀脸、使用配乐没有节制的电影导演。MV被认为是80到90年代流行音乐无序膨胀的罪魁祸首之一,帮助一批长得好看、舞跳得好的人招揽到超出其音乐实力的名望和收入。 随着电视机在中国普及,影像狂欢也进入了中国。1994年MTV台在香港改组为el[V],1995年落户台湾。以李霞、张峥为首的第一批传播国外音乐的华语VJ撑起《天籁村》、《MTV光荣榜》等MTV中国区的节目,肩负起了海外音乐普及工作。本土广播电台也开始播放欧美音乐,并涌现出一批着名DJ和文化评论人。这也是最后的中心化内容传播时期,每周定时坐在电视机前的日子从此一去不复返。 1993年,VCDVideoCD诞生,影像步入数字化,还催生了美亚音像这种以售卖和出租正版音像制品为主营业务的音像连锁店,2001年鼎盛期在上海开店200余家,会员百万。而美亚音像随着实T媒介的衰弱而迅速消亡,到2005年已难觅踪迹。 诞生于1987年的MP3,与《通俗歌曲》是同龄人。此后多年间,这种音频压缩格式逐渐打败了各类音频压缩格式,成为音频压缩的标准格式。 整个过程起先进展得很缓慢,国内当然更不必谈。1994年网景浏览器诞生时我国大部分普通百姓还从来没见过家用电脑。1995年,美国目前最大的在线音乐杂志Pitchfork上线,Pitchfork日后成为了新时代另类音乐界的《滚石》RollingStone杂志,当时是游离于国人视线之外的。1992年创刊的《音乐天堂》还没迎来自己的销量最高峰,而音乐方向的标杆《非音乐》要到2001年才创刊。自1986年崔健唱响中国摇滚第一声后,我国还处于通过杂志这个媒介在华夏土地上进行音乐文化二手、三手传递的状态。 而在国外,早年小水管一样的网速、尴尬的存储容量、匮乏的音乐资源也阻碍着音乐通过网络传播。后来先是有了兼容所有常见音乐格式的播放器,又随着第一个应用点对点网络P2P做大做强的在线音乐分享服务Napster的走红而发生重大变革。 1999年诞生的Napster让用户可以将自己的音乐共享给别人,又同时可以下载别人的音乐,而这一切全部是免费的。后来Napster的开发者又创立了Soulseek,这些P2P网络服务带动起了第一批企图走出去看世界的音乐Ai好者。通过网络,他们可以挖掘到打口碟市场并不存在的小厂牌所出音乐专辑以及历史久远的专辑。 到2004年,我们又有了BitTorrentBT。那些有JiNg力Ga0下载的音乐Ai好者组织起各sE论坛和博客,在各种网盘上传这些免费下载而来的音乐,进行再次传播。在2004年前后,出现了国内最早的后摇和纯器乐音乐博客、可能是覆盖面最全的英l论坛全T集合、资料齐全的摇滚年、最早的华语电子杂志b如灰尘音乐、下载论坛花边下等等。各种本来较为小众的音乐流派有了自己的专属聚合地。那会儿各种全集横行,如果喜欢一支乐队,你可以找到乐队所有的专辑,附赠各种乐迷私自录制的Bootleg。每一位向P2P提供文件的用户都在将自己变成百科全书,贪婪地越聚越多。大家还通过Soulseek交友,网状传播信息。 在CD时代,除去私人分享,人们通过在音像店试听或者仅凭在广播台和电视台播放的主打歌曲好坏来决定是否购买整张专辑,这也造成了流行歌坛主打歌曲特别用心,而其他歌曲多少有点注点水的畸形状态。而在MP3时代,听者有了更多选择权。甚至于大家都知道一张专辑有发行时间和流出时间两个时间,流出时间有可能早于发行时间。还有一些专门监控流出时间的网站。互联网的免费共享JiNg神带来的隐患就是音乐人收入大幅减少。 其实早在1998年数字千年版权法DMCA就已经出台,但是一时半会儿又没有好方法阻止用户下载。狡猾的y件厂商、版权所有人、出版商Pa0制出数字权利管理DigitalRightsMa,DRM,b如为正版音频CD加密,制作成不可翻录的格式,或限制光盘的读取,但这反而为用户增加了不购买CD的理由。时不时还传出有人因提供非法下载而入狱的新闻。这激起罗宾汉们的反对。他们不相信唱片公司将版税收入合理地交给了音乐人,也不相信加密技术牢不可破。2006年瑞典甚至冒出一个海盗党支持互联网共享。 最终谁想到呢,扼杀下载的不是法律,而是b下载更省时省力的听歌方式。 使得局面有所缓和的是2001年苹果推出的音乐播放器iPod和配套的下载平台iTunes。这是第一个具有海量曲库、提供从音乐获取到放在设备中聆听一T化服务、能让愿意付费的用户放心买买买的平台。实T唱片有地域局限,而iTunes跨越国界。iPod让苹果重新崛起,iTunes下载量成为衡量音乐人受欢迎程度的标志,Billboard不再成为绝对权威。2010年,ArcadeFire的专辑《TheSuburbs》六成收入是iTunes下载带来的,而非CD销售。ArcadeFire并未签约主流厂牌,他们通过与多媒T艺术家ViMorisset长期合作、与Google合作互动多媒T网站和小游戏、在Facebook上互动、通过iTunes来销售,这让他们能直接抵达用户耳边,成为第一支拿到当年格莱美年度最佳专辑的乐队。 在有损压缩风靡的时期,无损压缩相伴而生。1997年,高级音频编码AdvancedAudiog,AAC的采样率已经超过了音频CD。2001年,自由无损音频压缩编码FLACFreeLosslessAudioCodec诞生,其音质超越CD,搭载高端耳机音响无压力。这是当时以128kbps、192kbps音质为主流的MP3达不到的,以牺牲音质换取文件变小的MP3在较好的音响设备上会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