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77章、一纸激起千层浪 (第2/2页)
陛见。”他顿了顿之后说到,“本官不妨再把话说明白一点,若是考绩前十,你们将来只怕时常能见到陛下,是简在帝心之人,前途不可限量。” 他一口气说完之后,就把时间交给了教他们认字的老师。 “都听明白了吧?再不可叫苦,不可说为何要学那么多了。”他们的教字老师只是个秀才,他羡慕地看着这些工匠,“通过结业考试便有从七品衔,有俸禄。都说跃龙门,未有过于此的。” 郑魁来这里几天了,但到了今天,许多事情公开宣扬出来之后,他们才被告知这个大匠进修班成员真正的福利。 品级定为从七品的一厂工程师,从六品的副总工程师,正六品的总工程师。 还有在这之上的总部技术副总裁,从四品。技术总裁,正四品。 这是官品,正六是知县,正四是知府。重要的是,这官品,将来也是可以转任官衙的! 升官发财,光宗耀祖……郑魁看着其他同伴,只见所有人眼里都是热烈的光。 而几个这些天叫苦怠惰的,此时后悔不已。 一步慢,步步慢。 但他们还得在这待上三年,时间还足够多! 此刻京城里,十来个人都赶到了东华门外的明报行。 “蒋经理,那《明报》还有吗?小的书行里那一百份都被抢完了,还能补上五百份吗?” 一份报纸,现在定价在五十文钱,这个价格实在相当低了。 市面上的书籍,刻印本的最便宜,但看纸张装帧质量、书页数量的区别,也要在一两百文到二三两银子不等。 而手抄本、珍稀古本、孤本的价格更贵。 寻常刻印书籍,一页大致五百字左右。 一册书,能有数十页也就不错了,万言为书嘛。 这一份《明报》,总的字数毫不逊色于一本正常书籍,但售价仅五十文。 明报行发行部给这些京城书商的,更是只有三十文。 这些书商原本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各自承诺拿一点看看。 但是简体字加上新体例,还有报纸上传递出来的爆炸信息量,这份创刊号转眼就脱销了。 朝廷定下来了以后公文用简体字、新体例,还准备考学做官的,尽管可能有些怨言,哪个又能轻忽视之? “还有《嘉靖字典》,蒋经理,不知可还有存货?另外,朝廷允许我们的书库刻印吗?” “这次就这么多了,《嘉靖字典》更是先要发往诸省诸衙、文武百官、各地官学。文字乃要事,岂容随意刊印?若是有错漏,岂不误人子弟?” 创刊试行,印了一万册,现在一看,那效果已经打不住了。 这蒋经理打发了这些京城书商后,忙不迭地就去找明报行的总裁邹守益。 “总裁,咱们报行只怕需要一个大大的刻印厂了!” 下一期,不妨印上五万份,将来也许还更多。 有一笔账是能算的,这成本,主要是刻印时的工本。然则版式一定,若份数越多,均摊开后每一份的成本能少多少? 若是能印上数十万份乃至百万份,也许……卖报纸便能赚钱。 这报纸无需装帧,省了不少工序啊。 “城东南的往通州去的巧工园,报行的刻印总厂早已计划。那边能开始刻印,最早也是明年了。在那之前,不急。” 邹守益十七岁中乡试,二十岁中会试第一、正德六年的探花。 任了一年翰林院编修,他便辞任回乡潜心研究学问,尤其对于“格物致知”这个学问百思不得其解。 他是江西人,正德十三年王守仁到赣州任官,听闻过王守仁的“格物”故事,邹守益自然前去请教。 一来二去,邹守益被王守仁折服了,半是弟子半是好友,而且从此将讲学、教化作为己任。 但朱厚熜继位后,邹守益曾经关于“格物致知”的疑惑又有了新的解答。 现在他担任了这明报行的总裁,十分认同朱厚熜的那一句话:这报纸,将来才是教化天下、传扬学问最重要的工具。 简字更易学,这种版式新体例和加句读的方法都让人更易读。 既然现在京城里《明报》物以稀为贵,自然会有人去传阅、去讲读、甚至去抄写。 既如此,他们要不要去学这简字?自行对应是哪个字? 关系到天下千千万万人命运的那个新制,太不容忽视了。 但也有一些人关注的是另外的东西:十六家国企的招聘广告。 “需识字、重实务,有功名者可直接试用。若试用后考绩优等,可奏请授官品?于行内任用之年岁,授官品后可计入年资,将来可转任实官?” 薪资待遇自然也都有说,但他们难以忽视里面的这个说法。 这岂不是说,现在不必等到考中举人、考中进士、等候官缺? 各地乡试刚结束,明年会试在即。 新科举子们,落第老秀才们,有多少会放弃别的秀才、举人任官可能,直接到这十六家企业里去? 看着其上密密麻麻的各类职位,还有这些职位转正后标注着的官品,许多人口干舌燥。 从这些什么记什么行什么局什么监再转任为实官,很难很难吧? 但是这毕竟是吏部会承认的、有俸禄的官品,而因为权柄没有实官大,这些职位的俸禄,似乎比同品实官的俸禄还要高上两三成。 数张大纸,就这样在京城里先砸出连续不断的涟漪,而后传向更广阔的整个大明。 1 天下税赋的变动在即,地方不任官的士绅从此将少了一个靠逃避田赋和徭役负担赚大钱的路子,但又突然多了一个新路子。 十六家国企所掌握的垄断资源,已经无异于十六个只稍逊色于一部或一省实权的超大衙门。 要去吗? 在京诸衙的中低层官吏们议论纷纷,但五品以上都无意关心这点小事。 因为十一月一日的朔日大朝会上,那份明报创刊号出现的当天,奉天殿内又宣读了一份新的旨意。 奉天殿改名国议殿,华盖殿改名国务殿,谨身殿改名国策殿。 延后一年的国策会议将于十一月望日大朝会后开始,为期半个月。 除参策外,南京“九卿”、各省总督、左布政使,各边镇都司指挥、顺天应天两府尹等重臣列席。 所讨论的重事,是朝廷中枢衙署改革。 要怎么改,这些中低层官吏不清楚、不确定。 1 但是广东有样板,各部诸衙也刚刚拆出去不少“企业”。 自去年衡阳城破、陛下回京后,参策们与陛下平静了大半年,没有多少新的动静。 现在,大的要来了。 谨身殿内,先有通气会。 现在列席在这的,除了现参策,就是老参策。 刚刚还京的费宏和杨一清都目瞪口呆地看着皇帝。 总理国务大臣……大明要再度拜相了? 太祖,您老人家在地下能睡安稳不? 本章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