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九十二章 红烛夜会 (第2/2页)
世祯闭着眼睛咕哝了一声,萧在雍低声道:“你要睡就回去好好睡。” 荣世祯飘飘荡荡间只听见了“回去”二字,将头埋在情郎的怀中,喃喃道:“你别回去了,好不好?” 萧在雍微笑道:“明日还要进宫去呢,从你这儿起身不方便。” 荣世祯幽幽叹了一口气,抬头望向萧在雍,眼中说不尽的眷恋爱慕。 萧在雍轻轻吻了一下他的眉心,荣世祯想到翌日又能相见,又高兴起来,说道:“不妨事,再过几个时辰,又能见到你了。” 萧在雍抬手捏了捏荣世祯的脸颊,说道:“夜深了,你好好歇着,别着凉了。” 荣世祯笑了笑,说道:“你夜里回去也要小心呐。” 两人又温存许久,萧在雍方才趁夜离去。 翌日,小皇帝召集南北二藩、高氏宗亲、文武重臣齐聚御书房议政。萧、荣坐在皇帝的下首,位置更比旁人尊贵。 萧在雍说到蔚海水贼猖獗之事,众人都以为,若要调动各地水师共同围剿,非得有个主帅统一号令不可,在场十之七八都想到了同一个人身上,还是一位姓冯的内阁大学士出众说道:“老臣以为昭王殿下是最合适的人选。”众人纷纷赞成道:“昭王在江南立下赫赫战功,又有肃威大将军的荣衔,如此重任非他莫属。” 高兆珣不置可否,向萧、荣问道:“二藩怎么看?” 萧在雍说道:“既然昭王是人心所归,本王亦无异议。” 荣世祯说道:“皇上,昭王从前筹建水师,统率新帝师,那都是替皇上代管的,论来昭王麾下也没什么像样的直隶兵马。如今关中前线还要用兵,仓促间也无法凑出人马,我看昭王还是要倚靠新帝师围剿水贼。然而,肃威大将军在我朝向来只是荣衔,并无任何实权。还请皇上斟酌,是否封昭王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如此日后统摄新帝师、调派各地水师都更加名正言顺。” 他见过那日新帝师水兵向昭王“负荆请罪”的场景,一看便知为了昭王船破落水、新帝师却未全力营救这一节,昭王与众将领已有了嫌隙,一群人面和心不和,他想,昭王若无更高的权位,日后难以弹压这支虎狼之师。 高兆珣沉吟道:“这个么,倒也未尝不——” 那冯大学士忽道:“平南王说的极是,老臣倒有一计在此。”说着从袖中取出一册折子,双手呈上,朗声道:“恭请皇上册封昭王为摄政王!” 众人大吃一惊,数十双眼睛齐刷刷望向了高兆珣。只见高兆珣脸上青一阵白一阵,一声也不言语,两只小手紧紧揪住了手炉上的黄缎套子。 那冯大学士浑然不觉众人震惊的视线,兀自朗声道:“昭王是先帝爷的嫡子、孝哀帝的一母同胞兄弟,身份尊贵无比。昭王文武双全,仁义有德,今在江南击退伪帝叛王,救我大恒江山于水火之中,可见他福星高照,神佛庇佑。宜当立为摄政王,辅佐幼主,统摄朝政!”几个内阁大学士同时出列,齐声道:“请封昭王为摄政!”余者面面相觑,大气都不敢出一声。 御书房内原本烘得暖洋洋的,这时候却觉得冷得似一盆冰水,谁敢开口就要冻成冰人,一时间落针可闻,一声咳嗽也无。 荣世祯惊得呆了,心道:“好好的,怎么突然要立摄政王?”又见出位请奏者都是内阁大学士,不禁想到萧在雍上次所说,太皇太后曾代管内阁之事,立即明白过来:“是了,这必是太皇太后的主意。小皇帝年纪又小,身子又不好,太皇太后早就想要老四摄政。如今要讨伐水贼,正是最好的时机了。可是太皇太后怎么不先私底下与皇上商量清楚?皇上就算心里愿意,也不能当众受此胁迫,这不是弄巧成拙么?” 半响,高兆珣努了努小嘴,说道:“你们先起来。”众内阁大学士站起身来,冯大学士恭恭敬敬将折子递向皇帝,高兆珣却不派人去接,转向萧在雍道:“定北王,你怎么看?” 萧在雍说道:“论来昭王已是顾命大臣,若要立为摄政,也是当得起的。但我朝从未立过这么年轻的摄政王,此举事关江山社稷,还该从长计议。平南王,你说呢?” 荣世祯隐隐约约觉得不大对劲,沉吟道:“大伙儿爱重昭王原是好事,但昭王身子还没好利索,讨伐水贼就罢了,摄政未免……未免太过劳累了。” 高兆珣立即道:“荣王爷说的不错,昭王眼下身子不好,如何克当摄政重任?此事以后再议。” 这么一来,大家都听出小皇帝不喜欢这条提议。那冯大学士便收起折子,不再言语了。 御书房内的气氛极冷极静,谁也不敢说要走,也不敢再接着奏事,许多人不由自主望向了萧在雍,只盼着他起头告退。萧在雍则目光低垂,慢慢喝一杯热茶,对周遭人的眼色视而不见。 众人又看向荣世祯,荣世祯察觉到众人的神色,心想:“这么僵持下去也不是办法。”便咳嗽了一声,正要起身告退,忽然一个老太监匆匆走进御书房,跪地禀告道: “启禀皇上和诸位大人,肃幽高墙来人禀报:珉亲王的长孙昨晚病重夭折,珉亲王求朝廷将他孙儿迁入皇陵埋葬。” 高兆珣这当儿怎会把这种小事儿放在心上,随口道:“珉亲王当初与丁嫔党同流合污,阖家都打入了肃幽高墙。肃幽高墙的犯人怎配葬入皇陵?念珉亲王是太上皇的兄弟,许他多停放几日,按照旧例办理即可。不必再来回朕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