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行酒馆_第一章 微苦的爱尔兰咖啡(0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章 微苦的爱尔兰咖啡(04) (第1/3页)

    第五夜离开学校後,先回家将行李简单收拾好,随即辗转搭乘火车与公车。当他抵达目的地时,时间正近中午。眼前是一座早已没落的小镇——再居镇。街道寂寥,建物残旧,与他脑海里读过的文字记载,似乎隔着一层无法重叠的距离。

    再居镇旧称「再居庄」,於十八世纪末已形成聚落,因临近竹篙港而迅速繁盛,凭藉出入海口与陆运的便利,它在十九世纪上半叶逐渐发展为区域X的商贸重心。盐、米、糖、鱼货与南北杂货皆在此集散,街上商号林立,戏院、茶楼夜夜笙歌,一度繁华鼎盛。

    然而繁华并未永续,自一九七〇年代起,随着港道淤塞、铁路与公路枢纽转移,这座曾经繁盛一时的商贸聚落在短短数十年间迅速没落。今日只余斑驳的红砖骑楼与荒芜的石板街,宛如被时代遗落的幻影。

    第五夜走进再居镇的旧街巷,朝着再居车站的方向而去,街道寂静,只有风穿过骑楼的空隙,带起微弱的回音。他的脑海中浮现出一行行文字——那是他在再居镇志上读过的记载:在四、五十年代时,再居镇曾是这一带最热闹的区域中心。

    他几乎能将那些文字逐字背诵——东接府城,街衢车马辐辏,文人仕商川流不息,楼阁酒肆、茶楼戏院夜夜笙歌,灯火辉煌直照天际;西临竹篙港,舟楫云集,往来船只载着盐、米、鱼货与南北杂货,甚至还有远洋而来的外国商船停靠,码头边人声鼎沸,帐棚与货栈林立,海上商贸一度繁荣不绝;南达塔吧尼,糖厂轰鸣不歇,蔗车铁轨纵横,车厢满载着甘蔗与糖袋往返奔走,烟囱白烟蒸腾入云,镇子因糖业而盛极一时;北通穆加留,沃野千里,稻浪翻涌如海,米谷、蔬果与牲畜源源不断地被集结,市场与货栈拥挤喧闹,农产与货运自此汇流四方。

    第五夜没有停下脚步,却在心里将这一切一一对照着镇志上的文字。那些文字记录着过去的荣景,如今繁华早已褪尽,反而成了对照现实的注脚。现实与记忆的落差,使眼前的颓败更显突兀。

    书页上写的,是人声鼎沸、帆影交错、商号林立;而此刻的现实,却是静寂、破败与荒芜,对於一个习惯将事实视为最坚实依据的人来说,这样的反差,b任何虚构的乡野怪谈都更令人唏嘘。

    竹篙港的港道因数次天灾而彻底淤塞,大船早已不再停泊,渔船也迁往他处。只剩下几艘破旧的舢舨,在灰浊的水面上缓缓摇晃。木板早被海风与盐雾侵蚀发黑,船身斜倚於水波之间,偶尔发出嘎吱的声响,像是在诉说残余的生计。

    更靠近浅滩的地方,还有人以几根竹竿绑成简陋的竹筏,载着箩筐与渔网,吃力地用竹篙撑行。那画面单薄得几近荒凉,与昔日商船云集、帆影交错的盛景相b,彷佛只剩零落的回声,在提醒世人——这里,曾经繁盛一时。

    第五夜沿着旧街慢行,街道与市集衰败的痕迹愈发明显。

    石板街空旷而安静,行李箱的滚轮碾过石面,发出低沉而规律的摩擦声,声音在空气里显得突兀。回音沿着废弃的街廓延展,那声响格外清晰,彷佛连沉寂的建筑都在暗暗回应。沿街的戏院与茶楼早已化为颓垣断壁,门楣上的彩漆斑驳剥落;糖厂停摆多年,锈蚀的铁轨蜿蜒进杂草丛里;昔日喧嚣的市场只剩寥寥几个摊贩。空气里弥漫着cHa0Sh气息,混合着海鲜与盐分的味道,像是被遗忘在岸边的余韵,挥之不去。

    第五夜走过一段颓败的巷弄,终於望见再居车站的施工区。旧月台与站T已被拆除,只剩断裂的地基与lU0露的钢筋,部份铁轨已被掘起,埋在泥土与杂草之间,地面上散落着尚未清运的砖瓦与混凝土块。一旁的施工围篱上挂着「再居车站改建工程」的告示牌,绿底白字在yAn光下格外醒目。

    他收回视线,继续往前走,穿过施工围篱与警戒线,视野逐渐开阔起来。

    不远处,几座临时搭建的组合屋排列成列,银灰sE的外墙在日光下反S出冷淡的光——那便是考古团队暂时驻地的临时研究区。外观朴素简陋,却在断垣残壁之间显得格外突兀,它位於工地西侧的空地上,再往前望去,便能看见再居镇另一处着名建筑——安澜桥,临时研究区正好介於再居车站与安澜桥之间。

    几座以钢材与防水帆布搭建的接龙帐设於组合屋旁,帐内堆放着筛网、测绘仪与一袋袋筛出的泥土,标记木桩斜cHa在地面,泥渍尚未乾透。空气中弥漫着cHa0Sh泥气与铁锈混杂的味道,带着沉重而压抑的浓厚气息,像是从地下渗出,无声提醒着这片土地并不安宁。

    临时研究区内,一列列银灰sE的组合屋整齐排列。外墙铺设了恒温管线与防cHa0装置,屋顶架着太yAn能板,旁边设置了发电机、冷藏柜与临时仓储棚。数支监控摄影机固定在转角,镜头闪着冷光,连地面都铺上防泥木板,以防人员陷入Sh地。

    第五夜看着那整齐却昂贵的临时建筑群,不禁在心里暗暗感慨——每次来到挖掘现场,他都会重新佩服水月教授的财力与手腕。能在这样偏远的小镇建起如此规模的研究区,恐怕连大型国家级计画都未必能做到。

    他收紧手中的行李把手,步伐略微加快,朝研究区的中央走去。停在一间组合屋前,他抬头看着门口挂着的门牌——「文物保存室」五个字因cHa0气微微泛白。

    他拉直挂在x前的工作证,在感应器前一刷,随即伸手在指纹板上按压。一道短促的电子声响起,锁扣松开。

    推门而入时,冷白灯光瞬间驱散外头的Y霾。虽然只是临时搭建的组合屋,室内的设备却一点也不马虎:墙角的恒温防cHa0系统稳定运转,数台电子扫描仪与高解析度的摄影架并列在金属长桌旁,红外线感测器缓缓扫描着骨骸表面。另一侧的投影幕连接着电脑与三维建模软T,将出土遗骸的立T影像JiNg确呈现,每一道裂痕与铜锈都被放大,清晰得近乎残忍。另外几张金属长桌上,整齐陈列着这些日子出土的骨骸与零散金属物品,每一件都密封在透明袋中,标号清晰。在冷白灯光映照下,显得格外刺眼,像是被强行唤出地底、不得安宁的证据。

    几名研究生正围在投影幕前低声讨论,见第五夜进来,立刻收敛声音,迅速起身,神情带着几分紧张。

    负责现场监工的研究助理石权迎上前来,怀里紧抱着资料夹,语气里带着些许不知所措:「第……第五教授早。上午yAn老师已经通知我们,您今天会来现场参与骨骸分析,这里是这几天的探坑纪录,照片和测绘图都已经输入系统进行b对……这些是初步筛检的报告。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