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二十七、诸事(剧情) (第2/2页)
多两人,发工钱,管两餐。工钱,嗯,就按这边米价算,一人每日一斤半大米的钱,三日一结。” 郑孟筠又想起了什么:“药没有了是吗?你叫军医和城里的医馆药铺算一算,每日大约要多少,有多少,缺口是多少,明日一早报给我。我写封信去借,总能弄来些的。” 长孙景道是。 堂下的中年男子一直盯着郑孟筠看,这时忽然道:“你很有些本事,却无节。” 郑孟筠闻言,扭过头去,深深看了他一眼,决定反唇相讥:“两位也不曾随城破殉城自尽。若谈气节,我等半斤八两,谁也别看低了谁。” “你——” “两位大人不愿,就算了,本官也不爱做强人所难的事情。”郑孟筠站起来,示意他们把人押回去,“押回去。本官诸事繁忙,恕不奉陪了。” “等等!”那中年男人急道,“别把我关回去,我没说我不愿!” 郑孟筠微微笑着回过头来:“当真?那可真是太好了。” 老者怒道:“王子敬!你这软骨头!” 王子敬急道:“那监牢里是能住人的吗!是,没用刑,成日吃的是什么?每顿半碗水一样的稀粥,睡破草席子,我受够了!他不也没投敌吗,我跟他怎么了!是那群废物守不住城,凭什么要我们给他垫背啊!” 老者脏兮兮的胡子吹起来,一口唾沫就往王子敬身上吐:“你,你这认贼作父的卖国贼——” 郑孟筠没反应过来这里怎就一下变成了闹哄哄骂街的地方,懵了片刻,皱着眉,挥手叫他们赶快把人都带下去。老者闹着要撞死在堂中柱上,没成,几个军士迅速把他拖下去了。 不久后,李越来了。郑孟筠问他家人如何,他颇为感激地说一切都好。 王子敬也去安排好了家事,三人便点着灯理帐议事到深夜,天边微亮时分,才大致厘清楚了一干事务。 找了这两个晖州人来做事,也还有另一层意思。他们莫名其妙地被放出来,自然有人在意。两人既认得了郑孟筠,自然就能把城里主事的已经换了人、换成了谁传出去。自己毕竟是梁国人,总比明烈更容易取信于百姓。 郑孟筠其实也不多信这两人,事急从权,先逮了人来用。眼下的大部分事情,他都还是得亲力亲为。 前些日子,他什么也不用做,整日便宿在明烈的床榻上,只和那人抵死缠绵便罢。现在忽然如旋转的陀螺般忙碌了起来,还真是有些不习惯。 得了空,他还要回山上陪着明烈与白音。两人都还没到那种奄奄一息的阶段,只是患处红痛痒,到也没其他什么大事。 郑孟筠陪着明烈说话,夜里就干脆睡在他隔壁厢房。 明烈再不提让郑孟筠回梁都的事,只说派了人整日跟着保护他,让他万事小心。 郑孟筠边反过来安抚他,说没事,整日在堂中坐着,能有什么危险呢。 夜里,城中有百姓不满于郑孟筠宵禁的命令,聚众闹事。郑孟筠先前便嘱咐过城中当值的卫队,领头闹事与几个主要带头的便直接砍了,将还在滴血的脑袋悬在市口。其他人便高高拿起、轻轻放下了。 这手段比明烈的更加严酷些,也算是立威了。果然,白日里便再无人闹事。 傍晚时分,邻城真的送来了草药,和一封信。郑孟筠心道自己的面子竟还值些钱,便拆了那封信来看。 信是杨逸写的。那日两人梁都一别,分两路来此,想不到不过月育,形势便已变化如此。 杨逸在信中问他安好,庆幸又讶异于他竟没丢了命、还能掌了晖州城的权。恐是怕这信被旁人看了去,或是担心郑孟筠已经投了十六部,他未有提及之后的计划与赵赟的安排,但字里行间都透着一种尽在掌握、叫郑孟筠安下心来的意图。 看完信,郑孟筠很难不揣测,这瘟疫到底是天灾还是人祸。不过左右也不重要,这几车草药不过杯水车薪,堪堪能解燃眉之急罢了。 往山上重启石灰窑的班子已经组织好,正张了告示出去招人。但愿在城中街道洒生石灰的法子真的有用…… 还有个法子,只是……郑孟筠想想,这未必能成,风险又太大。还是,还是迫不得已之时,再说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